顿悟,是指谓顿然领悟。最初是讲怀素和尚临摹书法,废寝忘食, 后顿悟草法,下笔飞动.
早上, 与妻子讨论孩子学习, 讲到孩子学校的知识, 学会就够了, 不必要一定要他学到多么精致入微. 我常说, 小学的那点知识, 真的有必要当成奥数去学吗? 吾辈父母兄长, 很多小学没毕业, 识字讲理, 算账理财, 一点不比大学毕业的我做得差, 甚至我都是望尘莫及.
时常想到, 自己写代码时, 很多领域自己没接触过, 很多技术没实现过, 没日没夜的去尝试, 查阅资料, 偶尔会在某个点的启发下, 豁然开朗, 云开日明. 自此, 这个经验便深深的印记在脑海. 也许, 这便是一个小小的"顿悟"吧. 顿悟的感觉真爽, 不仅搞定了问题, 还愉悦无比.
孩子学习, 要是也这样常有"顿悟", 是不是效果更好? 他以后会不会也是trouble killer?
此问题一出, 一个多年前的问题便豁然有了答案. 古语云, "好读书, 不求甚解", 为什么要"不求甚解"? 不明之处, 何时得解?
好读书, 不求甚解, 并不是不求解. 书中所言, 触动心弦的, 便一眼就记在心里; 有些疑惑的, 问人, 查书, 百度, 也可轻易理清; 但有些经历, 感悟, 道理, 因所遇所学限制, 纵使作者来讲很多遍, 亦无法感同身受, 产生共鸣. 此后者, 便是真正的不解之处, 甚至你都不知道自己不解. (清清楚楚, 明明白白, 这有什么不理解的. 不, 你可能真的不理解.)
人, 总要遇到阻碍之后, 才知道答案有多珍贵. 人只有亲身经历之后, 才明白什么是愁肠, 什么是心痛.
于是乎, 我想, 如果引导孩子遇到更多问题, 如果能创造机会产生更多疑问, 会不会孩子以后就可能会有更多的"顿悟"?
陶渊明的<<五柳先生传>>, "好读书, 不求甚解", 下句是“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". 看来, 陶渊明也不是不求甚解嘛.
孩子的问题何处得来呢?
"好读书, 不求甚解"必是其路之一. 引导孩子去读书, 固定习惯全家一起读书, 读形形色色的书, 各行各业的好书.
经历生活, 必是其路之一. 知识来源于生活, 运用于生活, 体验生活, 经历生活, 必然会有很多问题.
条条大路通罗马. 有心者, 必有问题.
有人云, 留白是培养创造力的有力途径. 甚是赞同. 孩子需要有自己支配的活动, 自己支配的时间, 尤其是, 孩子要有自己无所事事的时间(其实, 大人一样需要). 这些活动, 这些时间, 都是他兴趣, 或者好奇心驱使他的机会. 这些活动, 这些时间里, 他会想很多的事, 也会有很多想不通的事. 我家小孩酷爱积木, "我要用积木做个什么呢", "我要做个什么样的呢", "我要怎么用积木做出来呢", 便是他想过无数次的问题, 有些东西他做出来了, 大人都无比惊艳. 有些没做出来, 便在积木堆里一直尝试.
问题是孩子成长的养料. 唉, 可惜, 他没有那么多时间玩他的积木, 也没那么多的机会给自己浇灌更多的问题. 事情太多了, 总有人希望孩子们把所知所学完美的掌握, 甚至举一反三.;总有人想任劳任怨帮孩子把知识运用熟练; 总有人希望孩子学的越多越好. 于是作业来了, 卷子来了, 幼小衔接来了, 培训班来了, 卷王来了. 那么, 问题来了, 孩子需要这些吗? 孩子需要什么?
吾之拙见, 孩子需要问题, 孩子需要"顿悟".
一个偶然的启发, 让我记下孩子两个问题, 两个我都无法解答的问题. 我给他记在我给他做的网站(https://www.yufangran.com/articles/cfa9f6a3-7202-40e4-b5dd-6dd94b2a0d89)里了. 也许这两个问题他会忘掉,我想他肯定还会记起来的, 我想他也肯定会在某个时刻, 豁然顿悟, 找到答案的. 我想我或许会记下他更多的问题... ...
19年的时候, 我在我的工作记录本扉页上, 写下了腾讯某个IT大佬的一句话, "问题即答案". 现在忽然又想, 是先有问题, 还是先有答案? 是先有鸡, 还是先有蛋?
孩子是需要问题, 还是需要答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