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查资料: 最近看书时, 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, 后来被形容为"眼镜蛇效应", 于是就查了下, 了解了下这个故事.
19世纪,英国殖民者的铁蹄踏入印度,德里这座城市被眼镜蛇的阴影所笼罩。这些毒蛇神出鬼没,频繁穿梭于城市的街巷、庭院,甚至闯入居民家中。它们的攻击往往致命,让居民们谈蛇色变,日常生活陷入恐惧与不安之中,城市秩序也受到严重干扰。
为消除这一隐患,殖民政府出台了一项看似合理的政策:悬赏捕杀眼镜蛇。每打死一条眼镜蛇并上交蛇皮,居民便可获得一卢比的奖励。在当时,一卢比对普通居民而言颇具吸引力,既能改善生活,又能为城市除害,可谓一举两得。
政策实施初期,成效斐然。居民们踊跃参与捕蛇行动,街头巷尾时常能看到人们提着装有眼镜蛇的袋子,前往政府指定地点领取奖励。随着大量眼镜蛇被捕杀,城市中的蛇患明显减轻,居民们感受到的生活威胁逐渐降低,街道上的恐惧氛围也有所缓和。
然而,利益的诱惑如同一把双刃剑。随着野生眼镜蛇数量减少,捕杀难度增大,一些人开始动起了歪脑筋。他们发现人工饲养眼镜蛇能持续获取蛇皮换取奖励,于是秘密搭建蛇舍,捕捉野生眼镜蛇进行饲养。渐渐地,饲养眼镜蛇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“产业”,部分人甚至以此为生,放弃了原本的工作。
殖民政府很快察觉到这一异常情况,意识到饲养行为违背政策初衷,可能导致眼镜蛇数量不降反升,遂果断取消悬赏政策。但这一决定却引发了更严重的后果。饲养者觉得“财路”被断,不愿承担饲养成本和风险,又找不到合法处理方式,便将饲养的眼镜蛇全部放生。
刹那间,无数眼镜蛇如洪水般涌向城市各处,与剩余的野生眼镜蛇汇合,使得德里的眼镜蛇数量比政策实施前还要多。城市再次陷入极度恐慌,居民生活更加艰难,社会秩序也受到严重冲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