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Marico's space

商人的套路--那些被名字魅惑的水果

我的日志 2025-07-20 16:43:31 47

在水果的世界里,名字有时就像一层神秘的面纱,不少水果凭借一个“高大上”或新奇独特的名字,成功魅惑了消费者的心,让人们在购买时心甘情愿地为其溢价买单。

音译与虚构产地:打造“洋气”光环

樱桃本是我国常见的水果,蔷薇属樱科植物,全球有120多种,能人工栽培的仅四种,其中毛樱桃和樱桃原产于我国,欧洲酸樱桃和欧洲甜樱桃则源自欧洲,但不论哪种,英文都是“cherry”, 复数"cherries"。然而,精明的商人将樱桃音译为“车厘子”,堂而皇之的上架超市, 瞬间让其“身价倍增”。实际上,然而市面上很多的“车厘子”产地就在我国,那些追求“洋气”而购买车厘子的人,不过是花了高价买了国内种植的樱桃罢了。

类似的还有“蛇果”,它其实就是普通的红苹果,英文简单直接地叫“red apple”。可到了国内,被赋予“蛇果”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后,价格便一路飙升。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国内吃的“蛇果”大多还是本土种植户种的,有些“负责任”的奸商,甚至会把苹果运到海上溜一圈,贴上个洋商标,就摇身一变成了高价的“蛇果”。

“哥伦比亚龙珠果”更是离谱,这种在华夏东南沿海地区常见的“酸浆”,因味道不算好,平时吃的人并不多。但自从有了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名字后,价格瞬间变成了原来的十倍以上。可事实上,哥伦比亚根本没有这种水果,这完全是商家虚构产地来迷惑消费者的手段。

方言谐音与文化包装:赋予美好寓意

菠萝和凤梨的关系也十分有趣。在闽南语地区,包括宝岛台湾,人们把它叫做“凤梨”,因为在闽南语里“凤梨”谐音“旺来”,寓意着吉祥好运,讨个好彩头。有人会说凤梨软、菠萝硬,形状也不太一样,其实这只是种植户在选育过程中实现了“品种

退化”导致的变化,就像硬苹果和沙苹果的区别一样。但就因为名字的不同,它们在价格和销量上却有着天壤之别。

本土水果的“洋装”逆袭

猕猴桃是地地道道的国内植物,却被外国引种种植。回国后换了个名字叫“新西兰奇异果”,便以高价重新回到国内市场。更气人的是,那些所谓“新西兰奇异果”的猕猴桃,跟国内都江堰虹口山脉一带出产的高山红阳红心猕猴桃比起来,简直不在一个档次。可即便如此,在国内只要取名叫“奇异果”,就会比猕猴桃好卖,价格也更高,很多消费者就认这个“洋名字”。

国际骗局:牛油果的“逆袭”传奇

这种靠名字和营销魅惑消费者的现象,并非我国独有,老外玩得更是炉火纯青,鳄梨(牛油果)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鳄梨原产于南美,“鳄梨”这个名字还算应景,它表皮像鳄鱼皮,形状也像个梨。但这个名字在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,因为在墨西哥当地语言里,鳄梨的本来名字更让人尴尬,叫“小弟弟”,当地土著还迷信吃了能“壮阳”,这样的名字自然更难推广。

于是,美国商人灵机一动,将其改名为“牛油果”,并大肆宣传吃了它能减肥、美容、降血压,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。资本方还通过资本运作,大力宣传炸鸡薯条是垃圾食品,而牛油果富含“不饱和脂肪酸”,能调节血压保护血管。但实际上,脂肪就是脂肪,一天吃一个几乎全是脂肪堆起来的牛油果,长时间下去,不成胖子才怪。可即便如此,鳄梨如今已然成了“健康食品”的代言词,看着一些女孩天天吃着牛油果减肥,真让人觉得像是黑色幽默。

这些被名字魅惑的水果,背后是商家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。作为消费者,我们在购买水果时,不妨多留个心眼,别被那些花哨的名字迷惑了双眼,更应该关注水果本身的品质和营养价值,这样才能避免花冤枉钱,买到真正物有所值的水果。